Search

恭喜陳哲藝導演的《熱帶雨》代表新加坡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,這同時也是陳哲藝技驚四座的首部長片《爸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恭喜陳哲藝導演的《熱帶雨》代表新加坡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,這同時也是陳哲藝技驚四座的首部長片《爸媽不在家》後,二度代表新加坡角逐奧斯卡。
 
不諱言,《熱帶雨》是去年金馬劇情片所有入圍作品中,我最喜歡的一部,更勝《陽光普照》。陳哲藝繼一鳴驚人的處女長片《爸媽不在家》後,潛沉 6 年,第 2 部劇情長片一點都沒讓人失望,承襲《爸媽不在家》的優點,且更聚焦於角色,在影像中看見將故事說得更精巧、更準確且仍保有過往優點的陳哲藝。
 
《爸媽不在家》的故事背景定為 1997 年,當時正值亞洲金融風暴,陳哲藝透過兒時記憶,重現與幫傭的情感,並描繪發生在多數新加坡人身上的艱困日常。片中以女傭為題,探討了女性(母親)的定義及定位。
 
從此視角切入,可以將《熱帶雨》視作陳哲藝對女性議題的延伸,對女性的著迷幽微地從影像中透出,父權的空轉在女性身上重新詮釋,也正呼應陳哲藝對女性的敏銳觀察,但更值得讚賞是,陳哲藝除了識得人心、轉折拿捏得宜之外,更能勾勒當代社會樣貌,側寫國家狀態並與角色相呼應,令人對其才情折服。
 
要理解一個國家,電影媒材是有效且直接的,《瘋狂亞洲富豪》中新加坡的陽光、虛華與繁榮,在《熱帶雨》中盡失,取而代之的是傾盆大雨和綿延不絕的壓抑,這是陳哲藝的誠實,以及對新加坡和自我生活的叩問。
 
去年專訪陳哲藝,陳哲藝不止一次流露出對當代新加坡的擔憂,關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關係,他是這樣說的:「我覺得很多新加坡人對馬來西亞都有優越感和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,因為新加坡經濟好,又很驕傲政府廉潔、街道乾淨,所以覺得馬來西亞髒又腐敗,但我每次去馬來西亞,感受到的是很濃的人情味,那是溫暖的,我小時候的新加坡也有這種溫暖,但新加坡現在完全以金錢與利益為主,人與人變得很遠,這就是為什麼我用雨季來捕捉新加坡的樣貌。」
 
至於新加坡之於電影產業的狀況,陳哲藝則是這樣說的:「在新加坡拍電影真的太難,國際間拿多少獎都沒用,封條街、借個景處處被刁難,新加坡沒人覺得做電影、搞文化有價值,政府甚至想斷輔導金,為什麼新加坡會那麼蓬勃繁榮,是因整個社會跟國家機制,完全是交易性的,有利可圖、對 GDP 有益才肯幫忙,像是《瘋狂亞洲富豪》當局才會出資,因為就是拍一部大型宣傳廣告。」
 
如今《熱帶雨》代表新加坡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,陳哲藝眼中新加坡的潮濕與哀愁,也更有機會被世人看見,真的非常替陳哲藝和其團隊開心。
 
本篇專訪文章深入陳哲藝《熱帶雨》的創作核心,聊劇本、聊角色、聊家庭更聊生活,陳哲藝也表示接下來至少還要拍一部許家樂的成年禮,構築出「成長三部曲」,或許許家樂從 11 歲的童年到 17 歲的少年接下來 20 歲之後的成年,皆活在陳哲藝的影像中。對於《熱帶雨》這部片,陳哲藝想說的、我的想法,都盡可能地寫在這篇文章,提供給讀者參考。
 
最後,《熱帶雨》是一部極為壓抑的片子,在一場又一場的滂沱大雨中,傾瀉出不可明說的人性,雨滴化作利刃,滲透皮膚表面,而後入骨,最終浸濕人心。王家衛在《2046》說:「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。」陳哲藝在《熱帶雨》的世界中,道出「所有的壓抑都是潮濕的」。
 
‼️詳細全文寫在『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』👉http://sc.piee.pw/NPM68

#陳哲藝 #熱帶雨 #奧斯卡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地下電影,筆名溫溫凱,私經營。待過串流平台、電影雜誌、電影發行商,曾任金馬影展第4屆亞洲電影觀察團。文章散見關鍵評論網、換日線、電影神搜、風傳媒、CATCHPLAY+等媒體平台。
View all posts